从“不敢”到“不想”有多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之一
编者按:
正风反腐,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社会价值观的较量。当前,“不敢腐”已初见成效,而要达到“不想腐”的目标,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扶正祛邪,正本清源,在于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针对这一话题,中国纪检监察报从今日起推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在“破”与“立”之间,探寻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之道。
前不久,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职工胡剑兵曝出该单位南京项目部向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干部的“送礼清单”,送礼对象从局长、副局长、科长到镇村干部……但在记者采访时,胡的同事却称其“品德败坏,过去讲就叫叛徒”。此事备受网民关注。
对此,有评论指出,当为了利益无视正义成为某些单位、利益群体的文化取向时,政治生态就必然劣化,腐败就必然会发生。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置于规则和大众利益之上,是非荣辱不分,正是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重要土壤!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打虎”、“灭蝇”的重拳出击,八项规定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不良作风积习甚深,尤其是在利益的渗透中,一些人的心灵和环境受到了污染,导致价值观扭曲。因此,正风反腐新常态能否进一步巩固、深化,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社会价值观的较量。
正如王岐山同志指出的,现在“不敢腐”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向“不能腐”和“不想腐”迈进。而要实现这样的跨越,既要靠制度建设,也要靠在全社会构建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重塑我们的价值观。
从“不敢”到“不想”还有多远?
雷霆正风反腐下的杂音
“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一击,震撼四野。”著名作家二月河如此评价当前的反腐败形势。他说,目前我们党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的。
然而,在雷霆正风反腐的时代洪流下,也冒出了一些杂音。
针对“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最近有媒体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一些省份随机抽取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发现,一些干部认为高压正风反腐影响了“官员士气”,抱怨“为官不易”,调侃“官不聊生”,更有甚者推崇“为官不为”。对于一些官员而言,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远非心甘情愿、自觉行动,只是迫于当前的大形势,心有所惧,行为暂时收敛而已。
“那种靠腐败支撑的‘官员士气’绝不是真正的士气,而是败坏党风政风的歪风邪气,是祸害国家、把公众推向对立面、吞噬执政合法性的政治毒气。”有专家指出,反腐败,就是要驱散这种不健康的“官员士气”,破除为官者对当官不切实际的期待。
媒体在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官员抱怨的“官不聊生”,纯粹是一种撒娇。因为从严治官,做官确实不太容易了,但离真正的“严”还很远,远没到“官不聊生”的程度。如今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争先恐后涌向公务员考试,公务员队伍非常稳定,足以说明问题。
即使一些人“士气”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相比获得更多民心,这点儿“官心”受影响根本不算什么。去年底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真抓实干打“老虎”拍“苍蝇”,社会出现人心回暖思进之潮——78.7%受访者认为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效果明显,比2012年上升14.6%;88.5%受访者对反腐努力表示认可,比2012年上升11.55%;73.7%的人对今后5至10年反腐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比2012年上升13.7%。这还是去年的数据,今年的反腐力度更大,这个“民心数据”会更可观。
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奇谈怪论背后是扭曲的价值观
“从‘官好做’到‘官难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说明一系列正作风、反腐败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官员的特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寻租腐败的灰色空间受到了挤压。”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副主任马庆钰说。
对于所谓的“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等奇谈怪论,专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权力观、价值观的错位和扭曲。
价值观看似无形,却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的行为,体现在对与错、是与非、荣与耻、黑与白的每一次判断和取舍上。作为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倘若怀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放不下“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优越感”,走不出办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潜规则,那么放眼看去,大到党纪国法,小到条条禁令,都是与自己为难作对,处处寸步难行。
从另一个视角看“为官不易”,也许会让问题更加清晰。一项在2万余人中作的调查显示,81.2%的受访者一直在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不少人认为干部作风有所改进,但仍有66.4%的人认为当地落实情况不太理想,52.9%的人期待加大落实力度。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一些干部感叹“为官不易”时,群众认为还是不够。
因此,当务之急,一方面要矫正官员的价值观,向官员传递“当官就别想着发财,发财就别想着当官”这个常识,端正对权力的认知;另一方面,要传递这样一种价值观,即官员的士气不应来自“可贪可捞”,而应来源于民众的认同,应该从自身提供的服务受到民众赞誉中获得成就感。如果缺乏这种公共服务的担当与情怀,对不起,请你别当官。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更自由的人生。
重塑正确的价值观迫在眉睫
“我从一个钢铁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背负着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但像刚才所指出的,后来放松了要求,价值观出了问题。”9月24日,河北廊坊中院庭审现场,刘铁男痛哭流涕地自我剖析。
刘铁男的忏悔不是个例。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一些人沦为腐败分子,大都是从价值观上出问题开始的。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从下乡知青、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班长干起,一步步走上副省长的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走过来不容易。那时有一种理想和信念支配着自己,激发出热情和激情,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然而,临近退休时,倪发科的价值观变了,“由过去追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到追求个人享乐、攀比奢靡消费”,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还记得,当年一位小学生“想做贪官”的理想,让多少人痛心疾首。“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看似童言无忌,实则是腐败现象对价值观的扭曲。而最可怕的腐败,正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
“在人人痛斥反腐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人视行贿受贿为正常的事,反腐触及别人的利益大快人心,触及自己利益拼命抵制,等等。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影响个人,更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因此,强力反腐,不能忽视价值观的较量。”网友“尚品”说。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严惩腐败、狠刹“四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一些滋生于腐败的思想病毒正在被清除。可以说,这些新气象,往深里看,就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让官员从“不敢腐”到“不想腐”,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冰已破、帆已扬,可以预期,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离目标越来越近!